全国专升本考试网
首页 浙江专升本 福建专升本 江苏专升本 广东专升本 江西专升本 安徽专升本 北京专升本 上海专升本 天津专升本 湖南专升本 湖北专升本 河南专升本
河北专升本 海南专升本 重庆专升本 贵州专升本 辽宁专升本 吉林专升本 山西专升本 广西专升本 云南专升本 陕西专升本 甘肃专升本 青海专升本 四川专升本
山东专升本 内蒙古专升本 黑龙江专升本 宁夏专升本 新疆专升本 西藏专升本 笔试真题 笔试试题 考试大纲 考试经验
专升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专升本考试网 >> 内容

2021年兰州城市学院专升本考试招生《地理科学》专业考试大纲

时间:2021-03-09 14:14:42 点击:

2021年兰州城市学院高职(专科)升本科考试招生《地理科学》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全面考核普通高校专科(含高职、师范类3+2专科)应届毕业生对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有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为主,包括自然环境形成背景,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以及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等。中国地理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该课程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的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特点;中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旅游等产业的分布和特征;掌握中国的地域分异及由此形成的地理区,学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地理教育和研究服务。世界地理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让学生了解全球各地理分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注意开展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总结;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区域对比和类型对比的研究方法,并提高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

(一)自然地理学

1.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浅层包括地表在内的主要地质现象和发生过程成因机制及其认知方法。

2.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圈层构造和表层结构。

3.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手段。

4.理解并掌握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属性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二)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包括全国性的自然环境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区域划分、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地理问题以及各综合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等。

(三)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人类海洋活动、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等全球性的主要地理问题以及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和对外经济与社会联系问题等。

二、考试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

1. 地球

(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3)掌握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 地壳

(1)了解矿物的形态、性质和主要类型。

(2).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主要类型。

(3)掌握地壳运动基本形式和地质构造类型。

(4)理解地震成因、分类、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分布、危害。

(5)理解地槽一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3. 气候

(1)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大气的热力状况。

①了解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②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③理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和地气系统辐射差额(或平衡)。

④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3)大气的运动。

①了解气压和气压的时空变化。

②理解形成风的四种力及地转风、梯度风。

③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行星风系的分布和季节移动、季风环流、焚风。

(4)大气中的水分。

①理解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②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气凝结条件和水气凝结物类型;(3)掌握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5)天气。

①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②掌握气团和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③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和天气特征。

(6)气候。

①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②掌握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3)掌握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4.水文

(1)了解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2)陆地水。

①河流:了解水系和河流;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掌握河流的补给;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变化和特征值;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②湖泊和沼泽:掌握湖泊的分类;了解湖水的理化性质及水量平衡;掌握沼泽的形成和分类。

③地下水: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条件、理化性质和运动;掌握潜水和承压水的形成、特征、补给和排泄方式。

④冰川: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理解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

①了解海水的理化性质。

②了解海水的运动形式。

③了解洋流的分类。

④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地貌

(1)理解地貌的形成因素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构造地貌。

(3)流水地貌。

(4)喀斯特地貌。

(5)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6)地貌类型。

①掌握陆地地貌基本类型。

②了解海底地貌基本类型。

6.植物

(1)了解主要生态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掌握植物群落的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理解植物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适应性。

(4)了解植物分布与植物区系。

(5)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平衡。

7.土壤

(1)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3)土壤的形成。

(4)理解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主要性态特征。

(二)《中国地理》

1.自然地理结构

(1)了解中国地表形态特征。

(2)掌握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3)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4)了解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与评价。

(5)理解中国矿产资源基本特征,了解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6)掌握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7)理解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和利用的不利影响。

2.人口与经济发展

(1)掌握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2)了解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与利用现状。

(3)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对策。

(4)掌握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分布中心、受威胁现状和主要保护方法。

(5)掌握中国土地退化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6)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及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状况。

3.地理区域的划分

(1)理解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中国行政区划。

(3)掌握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的划分。

(三)《世界地理》

1.总论

(1)掌握全球大陆地形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理解全球地表形态的演化。

(2)掌握地球上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4)理解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形成,掌握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5)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陆地高纬度地带和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掌握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2.亚洲

(1)了解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的综合自然特征;掌握亚洲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2)理解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

(3)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状况,掌握其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4)了解中亚地理环境特点,掌握其灌溉农业与工矿业。

(5)了解西亚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环境特征,掌握西亚的人文环境特征及石油经济地位。

3.欧洲

(1)掌握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欧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的综合自然特征。

(3)掌握欧洲人口、民族和文化的主要地理特征;了解欧洲政治地图演变的历史进程。

4.非洲

(1)掌握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非洲南北两大地域的概况。

5.美洲

(1)掌握美洲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2)理解美国的人口、民族与种族、文化和城市等方面的特征。

(3)理解美国城市经济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和现有的地理格局。

6.大洋洲

(1)了解大洋洲的地理范围。

(2)掌握大洋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三、试题难易程度

较容易题约        30%

中等难度题约      50%

较难题约          20%

四、说明:

试卷满分为200 分,自然地理学(100分)、中国地理(50分)、世界地理(50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试卷长度为A4 纸8-10 版。


作者:全国专升本考试网 来源:网络

以上资讯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下方站长qq,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全国专升本考试网不对该资讯信息的任何真实性负责。



  • 全国专升本考试网(www.yingyudengji.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全国专升本考试网